居家過日子,常常有這樣的尷尬:面對衣柜里積存的眾多衣物,卻挑不出中意的;興沖沖買到了"便宜貨",卻發現沒什么用處,棄于角落;到餐館用餐,明明看到門口貼著種種"優惠"招貼,可最后結賬還是有被宰一刀的感覺……如此種種,全因非理智消費所致。在五花八門的市場里,商家費盡心機設下了種種陷井,誘惑消費者步入誤區,稍不留意就會中其圈套。學會理智消費,走出消費誤區,"你有千條妙計,我有一定之規",做一個聰明的消費者,不當"冤大頭",拋開三種消費心理,本人有如下體會。

 

 

  不可沖動消費。"逛商場"是眾多人的消遣方式。特別是女士們,熱衷此道者甚眾。走進富麗堂皇的大商場,徜徉于琳瑯滿目的商品之間,品味生活的美好,享受物質文明給我們帶來的種種歡樂,是無可指責的。"逛商場"如同逛公園一樣,都是現代生活中,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,有的人是有備而來,早計劃好要買什么東西,"直奔主題"。也有一些人,是無備而束,隨逛隨看,一時興起,便也加入購買者的行列。這種隨意消費狀態,常常誘發"沖動性消費"。本來并不需求的東西,在商家的鼓動誘惑和甜言蜜語下,一時沖動就買下了。檢查一下我們的衣柜鞋柜雜物柜,哪家也少不了這種沖動性消費的收獲。勸您在逛商場時,多一些理智,多一些計劃,多一些冷靜,別在商家三寸不爛之舌的誘導下臉紅心跳,掌住定盤星,你就吃不了后悔藥。

 

 

 

  不可從眾消費。"從眾心理"是大眾都容易犯的通病。一見別人排隊買東西,就以為是"便宜",不管三七二十一,就加入進去。一見別人都夸這東西好,仿佛千載難逢,也趕快掏腰包,生怕錯過機會。這種現象我們已司空見慣了。報紙上不時揭露的,不法商家雇"托兒"的卑劣手段,就是誘使人從眾上當的最好注角。有位著名作家曾總結出"西方人崇尚個性,東方人追求共性",道出了我們的心理定勢。君不見,一說流行什么,滿大街全是時尚。在消費方式上,尤其顯現。流行西服,連農民下地也穿西服;流行"松糕厚底鞋",不分高矮胖瘦,腳下統統蹬著大厚底;流行"文化衫",滿大街背著"文化"跑……精明商家,時時造出"流行"來,讓大眾跟風。流行總是短命的。我們在買東西時,何必非追風呢?風一過,積攢下的是廢物。張揚個性消費,不從眾,不趨時,同樣能體現出"我行我素"之美。再看到"排隊"現象,遭遇"托兒"們的鼓噪,面對一窩風的"流行",我們是不是該冷處理一些呢?

 

 

 

  不可盲目消費。相對廠家、商家而言,我們消費者最缺乏的就是"知情權"。商品的底細、價值、利潤,永遠是個謎。我們的消費也就常誤入盲目性。看到"打折"、"大減價"、"跳水"、"折遷大甩賣"以及什么買多少送多少之類的招術,我們便以為揀了便宜,常慷慨解囊。讓商家沒事偷著樂。每逢有新產品上市,總可見一串串明星登上鼓吹的廣告舞臺,為商家搖旗吶喊,仿佛買了這產品,便也有了當明星的感覺。殊不知那明星們成百上千萬的出場費,全攤在了消費者頭上。那商品的實際價值成了"注水肉"。最近的"保暖內衣"大戰,價格從幾百元跌至幾十元一套,是最好的例證。別盲目輕信"打折",別盲目輕信廣告,別盲目聽明星們的鼓吹,冷眼觀潮看市場,該出手時再出手,自然會買到物有所值的商品。因為,最后沉不住氣的總是貨壓在手的廠家商家。

 

 

 

  說是走出消費的誤區,但真正做到也很難。因為商家的招術是常變常新的,防不勝防。但只要我們消費者在市場變幻中磨練成長,減少步入消費誤區的可能,倒也不是難事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密愛女人 的頭像
    密愛女人

    密愛女人的部落格

    密愛女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