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“網絡同居”熱的出現

 

  “網絡同居”是指在網絡上虛擬同居,即兩個網友,根據網上提供的資料,互相同意之后,在一間虛擬套房內,戀愛、結婚、生兒育女。它起源于臺灣一家女性網站推出的“同居理想國”游戲,傳到內地后大熱。

 

  一是參加人數眾多,身份龐雜。2004年,國內參加“網絡同居”的人約有10萬左右。2005年,上海的“愛情公寓”創辦僅一個月,入住用戶已有10萬(據2005年8月17日《中國青年報》報道)。參加者年齡跨度大,下至十歲、上至四五十歲。以20歲至25歲的女性和大學生居多,其中不乏已婚的知識型人士。

 

  二是服務社區遍地開花。目前,具備“網絡同居”平臺功能的網站有幾十家,每家人數少則幾千,多則上萬。其中“網上人家”和“第九城市”兩家的人最多。

 

  三是呈現多功能化趨勢。集聊天、游戲、上傳照片、語音對話、發郵件、社區活動為一體,可像BBS那樣灌水,像QQ那樣聊天交友,像blog那樣發表心情日記。

 

  二、“網絡同居”的特征

 

  “網絡同居”是一種網絡游戲,屬于角色扮演類(RPG)和模擬類(MMOSG),建立在特有的網絡平臺上,具有與現實同居不同的特性。

 

  一是虛擬性與真實性并存。虛擬技術是21世紀信息技術的代表。“網絡同居”利用電腦和傳感器模擬現實婚姻情景,使人體驗到與現實無異的感覺并做出真切反應。虛擬社會是現實社會的延伸,虛擬同居中的生存方式和交流模式是現實同居的翻版:網絡結婚像模像樣,“求愛”、“登記結婚”、“領取大紅結婚證”、“布置新家”、“發喜帖”、“辦喜宴”、“拜天地”、“鬧洞房”;

 

       居家有滋有味,“掙錢養家”、“操持家務”、“過小日子”、“自己生育”或“領養孩子”;業余生活有聲有色,“澆灌花園”、“飼養寵物”、“串門”、“走親戚”、“參加家居裝潢比賽”;如果日子過不下去了,可以“離婚”,若遇到情投意合的,可以“再婚”。“網絡同居”的虛擬性體現在虛擬身份和虛擬情景上,它是一種假設的非現實性行為,盡管參與者以真實身份進入互聯網,但是以虛擬身份和他人進行交流,反映真實的精神狀態,“網絡同居”吸引人和危險處均在于此。

 

  二是超越時空帶來神秘性和新鮮感。網絡是一種更廣、更快、更低成本的信息交流工具和更為廣闊的人際交往手段,突破時空和地域限制,超越文化,不論民族、等級、年齡、性別、職業、經歷,迅捷方便地交流思想情感,交換信息、商品和服務。網緣成為比血緣、業緣、學緣、地緣范圍更廣的社會關系模式,擴展了交往范圍,豐富了人際互動方式。

 

  三是匿名性營造了更大、更隱蔽的隱形空間。“網絡同居”上交往基本情況不公開,因此人際交往具有更強的互動性和可塑性,參與者可以去掉現實中一切精神和物質的東西,自行決定身份,重新建構自我,憑自己的想象,設計自己的生活,尋找自己想要的愛情,有著極為廣闊的表演舞臺。

 

  四是心理體驗為主。數字化空間是虛無的,無法滿足生存的物質性需求。網上的“家”,隨時都可能銷聲匿跡,留給大家的是構建臨時網絡共同體帶來的心理歸屬感,網絡化情感應運而生。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密愛女人 的頭像
    密愛女人

    密愛女人的部落格

    密愛女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